燕山之麓,遍洒英雄热血;昌宛之地,遍燃革命烽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昌平这片土地上,进行过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留下了一个个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动地的壮烈凯歌。为提升党史学习教育质量,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政治工作教研室党支部开展“追寻先烈足迹,感悟百年党史”主题党日活动,先后到昌平区流村镇黄土洼村抗战遗址所在地—昌宛怀联合县三区区政府旧址、流村镇白羊城村抗日义勇军纪念馆参观、座谈,学习抗战烈士英雄事迹,了解昌平革命斗争历史,感悟百年沧桑巨变。
实地探访,烈士事迹感天动地。黄土洼村坐落在昌平西北部,与北京门头沟和河北怀来相邻,是全面抗战初期南口战役的主战场之一。沿着崎岖蜿蜒的黄土洼村,初春的杏花漫山遍野,片片诉说着这里曾经的悲壮惨烈。昌平区关工委群众宣讲团马全文老师向支部党员们讲诉了黄土洼村革命烈士刘志魁、张景志、赵德旺的故事。青山见证了历史,掩埋了忠骨,硝烟散尽,盛世太平,但英雄永生,人民群众与共产党员的血浓于水、生死相依的感情永在。
深入交流,昌平革命风起云涌。青砖灰瓦、满清风貌,走进昌平区白羊城村,仿佛穿越历史,与过往进行了一场亲密的对话。在白羊城村史博物馆里,党员们看到了大量抗战的珍贵史料,通过与83岁的讲解员周老师深入交流,了解到了白羊城起义、黑山扈战斗、永安庄突围的史实,对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领导的国民抗日军的抗战英雄事迹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和认识。1937年7月19日,组建了一支35人的抗日队伍,称“国民抗日军”。这是一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仅四个月就由35人发展到3000多人。1939年底,由聂荣臻师长在河北阜平将他们改编为八路军第五支队。
践行初心,政工先行永葆忠诚。“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党日活动结束,政工教研室支部党员的思绪还在奔涌。大家主动谈体会、深切说感受、全面找差距,进行自我剖析和总结。纷纷表示,作为政治工作教员要首先讲政治,善于从历史中汲取力量,锻造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抓住坚定理想信念这个根本,锤炼爱党忧党兴党护党的坚强党性,严格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约束,培育为党尽责的职业操守。尤其是要抓住消防政治工作专业建设机遇,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借势而行,创造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光辉业绩。